宁德学校大全宁德高中大全古田县
  • 地址:
  • 电话:
  • 邮编:352100
  • 网站:
点击查看“古田县”地图完整版
学校简介

历史沿革

殷周时代,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建县,属福州都督府(据《福建通志》,古田县因治临于闽江支流古田溪之故。另一说认为,“有谢能者,因古时田亩开垦而居,故名古田。”“古田盖取田畯锄芜敷灾,为厥疆畎之义;又中曾产青玉,因名青田乡,故名玉田”)。宋置4乡13里:元析48都。明分城内5保,分乡46都。清沿明建制,雍正十三年(1735年)划县北13都之地另设屏南县。 

741年划侯官县西部置古田县(别名玉田),历属福州、长乐府、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第三区、第二区。

863-840年(唐开成年间),析古田县东之地合宁川添置感德场(属宁德县)。

980年(太平兴国五年)-988年(端拱元年)古田县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县城属水库淹没区,乃迁县治距旧城西南9千米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2004年撤镇改设街道)。

县治除一度(980--988年)迁至水口外,历代均在翠屏山南玉屏镇。

至清初,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南唐上里界120里,西至建安南才里界120里,南至闽清岩山界50里,北至政和均竹坑界150里,东南至侯官三仓石春界100里,西南至南平长安南里界110里,东北至宁德石棠隔界200里。西北至政和上庄界200里。东西广283里,南北袤550里。

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划县北13都之地置屏南县,古田县北至屏南县界70里。民国时期,县境范围东至罗源县界90千米,西至南平县界55千米,南至闽清县界50千米,北至屏南县界35千米。东西长195千米,南北袤85千米,古田县总面积2450平方千米。 

民国20年(1931年)行保甲制,初设区,后改乡、镇,属第二行政督察区。解放后始属南平专区,划8区,辖5镇13乡。

1949年6月14日古田解放,成立县人民民主政府,将县以下15个乡(镇)改设为民主乡(镇)公所,沿用保甲制,成立行政村,实行乡(镇)保甲制。同年7月,撤民主乡(镇)公所,设14个区公所(原西溪乡并入凤埔区)。8月,缩编为7个区公所,即一区城区、二区平湖、三区凤都、四区局下、五区谷口、六区沂洋、七区鹤塘。9月,县人民民主政府改称县人民政府,12月,区公所改称区人民政府。

1950年5月,进行整编,废除保甲,实行区乡村制。区人民政府进行调整,第四(局下)区撤销,并入第一(城关)区,并从第六(永安)区划出部分辖区成立新四区,增设第八(杉洋)区。同时,增设89乡和9个街。一区城关局下,区委会设在城关,辖城内9个街道,城郊10个乡;二区平湖、凤埔,区委会设在平湖,辖13个乡;三区凤都、桃溪,区委会设在凤都,辖9个乡;四区横洋、泮洋,区委会设在横洋,辖10个乡;五区黄田、谷口,区委会设在谷口,辖11个乡;六区永安、北墩,区委会设在永安,辖11个乡;七区鹤塘、卓洋,区委会设在鹤塘,辖13个乡;八区杉洋、大甲,区委会设在杉洋,辖12个乡。是年11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公所。

1952年6月,增设第九(卓洋)、第十(凤埔)、第十一(局下)3个区公所,析全县为11个区公所。1955年9月,以驻地命名,11个区公所即城关、平湖、凤都、横洋、谷口、永安、鹤塘、杉洋、卓洋、凤埔、局下区公所。1952年12月,城关区公所改称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撤销凤都、凤埔区公所,9月撤销卓洋区公所,古田县为7个区公所和1个镇人民委员会。

1958年国家建古田溪水库,治所淹没,迁至距旧城西南9公里的罗华乡庄洋里另建新城镇。新城东至宁德市133公里,东南距省会福州市114公里。

1958年10月,实行人民公社化,撤区并社,古田县建立8个人民公社。1959~1965年先后增设5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镇辖街居委会,社辖生产大队。建瓯小禄划归凤都公社。 

1963年改属闽侯专区。

1964年屏南银场塔山划入平湖公社。此后古田境域无大变更。

1970年划归宁德地区。

1982年,古田县有13个公社,1个城关镇,261个生产大队,5个居委会,1490个自然村、片村及农点。

1990年,古田县境四至最南在水口镇汶潭,最北是凤埔乡石塔山,最西在黄田镇村里,最东为大甲张毗源;东依宁德县、罗源县,西连南平市、建瓯县,北邻屏南县,南界闽清、闽侯县。东西宽82千米,南北长66千米。总面积2385.2平方千米。 

2000年至2003年,古田县辖8个镇、7个乡,272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新城镇、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水口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松吉乡、吉巷乡、湖滨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大甲乡。

2004年4月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撤销古田县新城镇、松吉乡、湖滨乡设立城东街道办事处、城西街道办事处。 

2行政区划

2013年5月2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同意撤销大甲乡古田县行政划分地图

,设立大甲镇。撤乡设镇后,行政区域和政府驻地不变。古田县辖2个街道、8个镇、4个乡:城东街道、城西街道、平湖镇、大桥镇、黄田镇、鹤塘镇、杉洋镇、凤都镇、水口镇、大甲镇、吉巷乡、泮洋乡、凤埔乡、卓洋乡。 

3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地形

地势以东、西两侧向中部古田溪和古田水库倾斜。古田县境内山峦起伏,岭谷相间,山、丘、岗、垅、盆谷、河谷错综复杂。石塔山雄踞西北部,天湖山绵亘于北东部,土满山纵贯中部,形成西部、中部、北部高地和东西两大谷地。自西向东依次为:西溪、旧镇中山山地,平湖、湖滨、松吉古田溪谷地,炭洋、张洋、昆山中山地,鹤塘、杉洋霍口溪谷地。呈两高两低地势特点。闽江沿西南部急剧下切,江畔溪流多挟涧悬瀑。其出口处在水口镇的渡口,海拔仅10米,为古田县地势最低点。古田全境相对海拔高差1613.5米,河道比降大,水流急,蕴存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气候条件

古田县境内气候类型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不甚明显,各地差异较大。黄田谷地夏季长达168天,冬季只有36天,春季85天,秋季77天;而泮洋山区夏季只有87天,冬季长达90天,春季107天,秋季81天。古田溪纵贯西部。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气温27.6℃,年降水量1579毫米。年平均气温在16—21℃之间。黄田和古田人工湖周围的丘陵盆谷地带年均气温在18 ℃以上, 为暖区;海拔在600米以上的东部、北部、西部和中部的低山区,年均气温在17℃以下,为温凉区。 

土壤类型

1982年开展土壤普查分析,全县土壤共有5个土类,15个亚类,33个土属,耕作土壤有38个土种。5个土类中,红壤面积212.42万亩,占土些总面积59.4%,占山地面积82.5%;黄壤面积 46.02万亩, 占土地总面积的12.9%, 占山地面积17.3%;水稻土是境内主要耕作土壤,面积43.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3%;紫色土面积仅0.58万亩,占总土地面积0.16%,在鹤塘镇的樟厅村、前圪村呈带状分布;潮土面积公127亩,分布在平湖镇新舫村,成土田质为冲积物,多开垦耕作土壤。境内在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中属红壤带。 

自然资源

古田县植物主要有杉木、松木和阔叶林等。野生动物主要有山兔、獾、獭、豪猪、山羊等。经济来源主要有旅游、食用菌、石材、水电、制药、钼矿、油柰、马蹄笋。 古田县境内耕地3.00万公顷,有林地22.53万公顷,林木蓄积量337.9万立方米,毛竹2016.6万根,森林覆盖率61.4%。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31.26万千瓦,可开发23.86万千瓦(国家办的古田溪水电站装机容量29.2万千瓦)。矿藏有高岭土、叶蜡石、花岗岩、泥炭、钨、铁、铜、铋、金、银。

4人口

2000年古田县设8镇,7乡,10个居委会,270个村委会。总户数119907户,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179人。汉族居多,古田县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其中畲族9008人。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古田县总人口426826人,其中各乡镇人口如下表:

名称

人数(人)

名称

人数(人)

新城镇

31671

平湖镇

37872

大桥镇

39560

黄田镇

25439

鹤塘镇

39962

杉洋镇

28170

凤都镇

33080

水口镇

9957

松吉乡

45910

吉巷乡

31834

湖滨乡

23509

泮洋乡

7809

凤埔乡

16946

卓洋乡

13915

大甲乡

13356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古田人口为323700人。 

5经济

“一·五”计划时期(1953~1957年)

1949年6月古田解放,即着手稳定社会和恢复国民经济工作。1951年,古田县实行土地改革,95%以上的土地分回到占农村人口95%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随即农民开始组织生产互助组,1952年,互助组计3294个,户数27118户。当年,古田县粮食总产量6.47万吨,比民国30年(1941年)最高年产量的5.57吨增长19.3%,比1949年增长32.58%。
1952年,古田县人民政府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对私营工商业的领导和管理。采取“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方针和“自愿互利”原则,先私人合营,后公私合营,帮助解决产供销等问题;并加强财税控制和信贷管理,进行征粮、减租减息、平抑物价等一系列工作;对粮食、红糖、木材等主要商品实行国家牌价。中国人民银行古田县支行,把加强银行综合信贷计划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年开始在城乡组织信用合作社。
经过三年经济恢复,生产迅速发展。1952年与1951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6.20%,财政收入增加6.3倍。 

“二·五”计划和三年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

1958年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时值“大跃进”,指导思想上侧重工业发展,“以钢为纲”,制定高指标,追求高速度,发动全民“大炼钢铁”,浮夸冒进,竞放高产“卫星”。1959年,全县兴办国营炼铁厂3个,各公社、大队亦竞相建高炉、办炼铁厂,炼出土铁每吨亏本370元。是年,仍未摆脱高估产偏向,统计国民生产总值为4535万元,比1957年增38.6%,工农业总产值比1957年增长89.1%,其中工业总产值增加2.5倍,基本建设投资2617万元。但是,这种急躁浮夸的“跃进”,打乱经济平衡,导致国民经济畸型发展。同时,农村实行公社化,生产瞎指挥,取消农民家庭副业,加以自然灾害,导致1959~1961年出现经济困难,农业生产遭受破坏而减产。城乡居民月人均口粮最低时仅10公斤左右。整个国民经济滑坡,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减15.4%,其中农业总产值递减15.9%,工业总产值递增5%。1961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7.1万吨降至4.99万吨,其中1958年水库淹没耕地3.74万亩,损失产量1.28万吨。

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执行《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开始取消“公共食堂”,恢复社员自留地和副业生产。同时压缩基建投资,工业企业经过“保、停、转、压、放”,大部分经济效益低的炼钢厂相继下马,扭转了经济畸型发展局势。1965年,古田县工农业总产值比1962年增长17.3%,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3.2%,农业总产值增长48.9%。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国民经济受到社会动乱的破坏而急剧恶化。1967年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7.4%和8.4%,1968年又分别比1967年下降8.7%和8.5%。1969~1973年,开展“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在一定程度上重视工农业生产,增加基本建设投资,国民经济收入有所回升,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13.4%。而1974年批判所谓“复辟回潮”,使国民经济重遭破坏。是年社会总产值的增长率由上年的18.3%降至3.8%;国民收入增长率也由上年的18.6%下降3.4%。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实行整顿,全县经济建设相应得到重视。是年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7.4%、6%。1976年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大批“唯生产力论”,又把经济建设搞乱,社会总产值比上年下降13.4%,国民收入也比上年下降12.1%。
“文化大革命”十年,国民经济起伏倒退。全县社会总产值年均递增率-0.7%,国民收入年均递增率-0.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7~1994年)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在社会逐步稳定的局势下,全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调整。农业方面,致力农田基本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和社队企业;工业生产也进行初步调整。工厂、交通恢复正常生产和运转。1977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34.7%,粮食产量增长12.1%;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3.4%。60%职工工资间隔10多年没有上调,得到不同程度增加。被十年动乱破坏的科学、文教、卫生事业初步得到恢复。1977年,在恢复高考制度的同时,整顿教育秩序,使中小学教育逐步走上正轨。由于尚未否定“文化大革命”和消除“左”的思想影响,经济建设又提出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出现急于求成,片面追求高速度的急躁冒进的失误。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古田县经济经历从打好基础、持续增长和结构调整到全面起飞的三个发展阶段。
1979~1985年,经济工作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坚持改革开放。1981年农村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粮食、牧业、渔业和副业生产迅速得到发展。工业生产部门实行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改革分配制度和推行各种形式的责任制,打破长期以来“吃大锅饭”局面,增强企业活力,工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1985年与1979年相比,工农业总产值由1.24亿元增至2.78亿元,增长124%;农业总产值由4201万元增至1.65亿元,增加3.93倍;工业总产值由8195万元增至1.13亿元,增长37.59%;粮食总产量由12.32万吨增至12.65万吨,增长2.67%;财政收入由526万元增至1407万元,增长167%。
1986~1990年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坚持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县委、县政府提出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古田经济,发展多种经营和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生产重点扶持发展食用菌生产。银耳年产量均保持在2100吨左右,有50%以上农户从事该项生产。香菇年产量保持在3000吨左右,有80%以上的农户从事香菇生产。“一业兴,百业旺”,食用菌生产成为农村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七五”期间,农业总产值从1.02亿元增至2.45亿元,增长22.6%,年均递增率达4.1%;粮食总产量提高12.4%。

工业生产进行企业经营机制改革,试行厂长负责制,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商品生产,调动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性。1987年,按照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原则,工业企业实施多种经营承包或租赁的责任制。“七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2784万元增至18517万元,增长44.85%,年均递增5.5%。
“七五”期间,全县社会总产值由2.9亿元增至5.5亿元,增长28.8%,年均递增5.2%;财政收入由1407万元增至3750万元,增加1.7倍。
1991~1994年,以建设开放型山区经济为中心,引入竞争机制,发展市场经济,促进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全面发展,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1994年,社会总产值19.7亿元,国民生产总值9.92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加1.6倍和0.8倍,年均增长27%和15%;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6元,比1990年增加0.8倍;财政收入7272万元,比1990年的3750万元增加0.9倍,年均增长18%。 

农业

1991~1994年,农村经济综合发展,产业结构得到改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调动了农民从事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生产积极性,以食用菌、水果业为龙头,粮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体系已初具规模。1994年农业总产值6.56亿元,比1990年增长123.24%,年均递增16.5%,其中食用菌产值和水果产值分别达2.18亿元和4380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33.2%和6.7%。 

2012年农业总产值52.3亿元,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71家,新增福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4个。2013~2015年,古田县将在产业特色优势突出、基础条件较好的城东街道、平湖、吉巷乡及卓洋长湾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等区域内创建农民创业园。为加快推进农民创业园建设,福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每个创业园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古田县连续三年每年配套1000万元支持农民创业园建设。

古田县农业创业园是副局级省首批9个农民创业园之一,古田围绕食用菌、水果特色产业,在创业园区内创新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新机制、农业生产经营新方式、农民创业增收新模式,开展提升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的建设,实现主导产业的规模、档次和效益达到全省前列,使创业园区成为古田县现代农业的重要示范窗口。 

工业

1991~1994年,这一阶段,工业实力显著增强,已形成包括食品、轻纺、造纸、机械、化工等颇具规模的工业门类,产品结构不断改善,红曲、食用菌机械等名优产品得到较快发展。同时,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四年间共吸引外资768.3万美元,发展外向型企业34家。1994年,全县工业总产值8.71亿元,比1990年1.85亿元增加2.9倍,年均递增40.8%。乡镇企业崛起。继1984年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后,经过几年努力乡镇企业步入迅速发展阶段。1994年,全县乡镇企业总数从1990年3960家增至11407家,总产值达8.81亿元,比1990年1.34亿元增加5.6倍,年均递增60.2%;并以灵活多样形式发展合资、合作经济,增进乡镇企业活力,诸如凤埔乡建筑公司与香港鸿兴行合资兴办的鸿兴纸品有限公司,黄田镇经济开发公司和台湾吴先生合资兴办的大世纪精密铸造有限公司,鹤塘镇与香港三利贸易公司合办的鹤塘石料厂等。乡镇企业在发展中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4年,上交国有税金2309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31.8%,比1990年增加3.3倍;利润2654万元,比1990年增加2.6倍。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占县属工业总产值的67.7%。 

2012年工业总产值140.5亿元,增长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3亿元,增长30%。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1亿元,比增63.5%,农户投资2.8亿元,比增10.8%。

商业

2012年古田县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经济工作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积极筹备参与粤港宁经贸交流活动、东南亚招商活动、“6·16”投洽会等各类招商引资活动,联谊外地商会、驻外机构参与招商工作。

古田县还实行项目“保姆式”全程代理服务,乡镇分管领导、县副处级领导为首席责任人,挂钩服务项目,使招商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共签约项目31项、总投资60.2亿元,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总投资57.9亿元;已动工18个、动工率58.1%。华祥苑茶文化庄园、福大百特酶制剂、惠尔康等一批好项目相继落地建设。总部经济取得突破。 

6社会

教育

古田于五代南唐(约955年)创办蓝田书院,为民间办学之始。宋景德二年(1005年)首建官办县学。庆元三年(1197年)朱熹避难古田,先后在城乡书院讲学,尊儒尚学之风日盛。宋代考中进士者达161人。元、明、清三代有史籍可考的有私办社学5所,书院20所,私塾开设更为普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光绪十三年(1887年)起,英美教会先后在古田创办6所教会学校,光绪二十七年起,县署及地方人士先后创办4所两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两等小学堂10所,学生600余人。其间,幼儿教育、特殊教育、专业和职业技术教育相继起步。
民国初期,推行新学制,各乡镇普遍办起小学,原6所教会学校发展为附设小学的初级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创办县立中学,民国18年创办聋哑特教班,为全省第一所聋哑学校。民国36年,华侨和地方人士集资创办玉田高级中学。至解放前夕,全县计有高中1所,初中4所,小学101所;中小学教师224人,中小学生5005人,平均270人/万。有赴美、日等国留学获得硕士以上学位者30多人。

解放初,县人民政府接管原公办私立及教会学校,予以整顿,重新命名。并兴办冬学和干部职工业余文化学校。贯彻“向工农开门”的办学方针,大批工农子女得以入学。1953年,扩大原有学校规模,兴办许多小学,成立小学辅导区,改变管理体制。1958年,古田迁城,对中学再度调整,重新布局。至1966年夏,全县计有中学6所,小学664所;中小学教师1638人,中小学生47945人,平均1957人/万。同时大力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扫盲工作成果显著。古田秀峰乡成为全省第一个基本无文盲乡。

“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学一度停课,1969年复课后,学制缩短为4年;小学教学秩序被打乱。工人、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推行“斗、批、改”,“开门办学”,强调劳动,轻视文化知识。教育质量下降。
1977年后,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古田教育事业取得明显进展。1985年3月,古田县获得普及初等教育合格证书。1986年,国家教委授予瑞岩小学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1986年1月,经宁德地区行政公署派员检查验收,确认古田为扫除文盲县。各中、小学致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四有”新人,教育质量明显提高。至1990年,全县计有完全中学6所,初级中学14所,完全小学280所,初级小学407所;中小学教师3649人,中小学生60965人,平均1519人/万。全县幼儿入园率达47.84%。1977~1990年,中学毕业生考入大专院校的2790人,考入中专的3766人,合计6556人。 

文化

古田县举办第四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古田县闽剧团编排的《临水夫人陈靖姑》剧目赴马来西亚巡演取得圆满成功。

古田县杉洋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清末抗英民族英雄林朝聘、近代书法家李若初、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讲学于此,所有这些都给杉洋涂抹上一笔厚重浓墨的文化色彩,而民间艺术更是璀璨耀眼。杉洋中心小学陆江建校长提出“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的办学思想,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剪纸民间艺术引进课堂,给这所悠悠古校增添了一曲耀人的华丽乐章。 

溪山书画院书画院创办院刊《溪山论坛》进行内外交流,开展经常性的书画创作和交流、展览活动,先后举办了宁德市、福建省知名书画家笔会、联谊会、讲座等,还举办了已故著名书画家李若初先生精品展、中国首届“圆瑛杯”书画展、百位共和国将军书画展等。溪山书画院以书画活动为主体的同时,开展综合性文化活动,致力于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并促进旅游业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了出色的贡献。 

保障

2012年福建省市涉及古田县的5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县级10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转移农村劳动力5588人,新增城镇就业365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04%。社会保障提标扩面,农村低保标准从1200元提高到1800元,新农合参合率达99.9%,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率分别达91.6%和65%,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应发尽发。农村五保供养制度启动实施,新建农村敬老院3所、“五保幸福园”1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6个。保障性安居工程扎实推进,开工建设各类保障房428套。再次荣获福建省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扶贫

2012年初古田县被福建省委、省政府确定为福建省23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古田县实施第一批扶贫项目19类53项,总投资35.3亿元。已完成或竣工4项,启动建设33项,开展前期16项,争取上级补助1.2亿元。对古田的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环保

2012年出台“两江一湖”水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整合改造塑料造粒企业12家,拆除畜禽养殖场19家,建成8个水质远程在线监控站,完成年度闽江流域古田段网箱养殖削减任务。完成4个乡镇总规修编和29个村庄规划编制,开展宁古路、古谷水等交通沿线环境整治,完成5个乡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33个村家园清洁行动,新建8个村级骨灰楼(塔)。严厉打击盗采稀土等矿产资源行为,捣毁稀土盗采矿点18个,盗采现象全面制止。编制地灾防治“十二五”规划,完成“造福工程”、地灾点搬迁1433人。开展土地整理8651亩,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扎实推进生态创建,造林绿化5.1万亩,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福建省级生态乡镇5个、市级生态村140个。社会管理有效加强。

7交通

概况

古田县交通环境全面升级。宁古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合福高速铁路古田段重点控制性工程持续推进,省道202线古田高头岭至局下公路动工建设,京台高速古田段全线开工,并增设翠屏湖落地互通口,2012年完成投资13.1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6.7亿元,占总投资的41%。合福高铁古田段2012年完成投资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1亿元,占总投资的43.2%。宁德至古田高速公路、屏南至古田高速公路联络线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善宁古路附属设施,城东西山至平湖赖墩、凤埔旧镇至筹岭道路改造工程竣工通车,杉洋至善德、局下至林场道路改造工程和鹤塘镇区至宁古路连接线开工建设。硬化农村道路6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保工程166公里,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5.6%。京台高速、合福高铁与城关连接线、海西高速网屏南至古田联络线,宁德经古田至南平高速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古田县改建省道202线古田城关过境线、拓宽改造省道304线高头岭段,快速链接合福铁路、京台高速,完成省道202线高头岭至局下公路改建和高头岭路段拓宽改造前期工作,滨河路一期、二期全线贯通,同步完成景观、慢道等工程建设,林业局至前山桥路段雨污分流及沥青路面改造即将完成,城市夜景工程以及沿街立面、广场公园、护城河等景观改造提升,新建公交站台10个,新增公交车18部。

湖城一体

2013年,古田县委县政府提出“湖城一体”战略。通过在翠屏湖极乐半古田县湖城一体

岛与龟山半岛之间建设亲水步游道,破解翠屏湖与城区的交通瓶颈,从而形成“湖城一体”框架格局;以高头岭片区8000亩土地开发为重心。

“湖城一体”旅游文化综合开发项目获得宁德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并被列入2013年福建省预备重点项目。

2013年3月16日,“湖城一体”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长468米、顶宽36米的亲水步游道全面顺利合拢,主体工程也于2013年5月中旬完工。“湖城一体”基础设施的所有子项目,经过公开招投标,由中国水电建设集团路桥工程有限公司以BT模式投资33.15亿元中标。[15-16]   

8名胜古迹

临水宫

临水宫坐落在古田大桥镇中村,福州至古田公路114公里古田临水宫

处,距县城39公里。临水宫是一座风格别致的仿唐代宫殿建筑,始建于唐贞元八年(792年),后经元明清历代重修扩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分布国内外各地临水宫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仙山牧场

位于古田、建瓯两县交界处,离县城60多公里。牧场现有面积3万多亩,可发展至10万亩,被誉为“北方少有,南方仅有”的高山牧场。仙山牧场属山地缓坡稀树草场,平均每亩有黄山松15棵左右,千姿百态,令人称奇。仙山牧场海拔941-1472米,场部海拔1260米,坡度15-30度,年平均气温13°C,极端高温31.5°C,极端低温-12.5°C,无霜期220天,年均降雨量2000毫米,相对湿度58%-90%,常年流水的山涧有20多条,素有“花溪”之称。山上云雾天气多,湿度大,水源充足,牧草丰茂,盛产竹笋、蘑菇、蕨、草莓、棘胸蛙、“坑头婆”鱼等山珍,为江南难得的草原旅游胜地。

溪山书画院

溪山书画院:五十年前,古田旧县城东北郊外两溪交汇处的沙坂高地处有座建于宋淳化二年(991)的溪山书院,朱熹曾在此讲学,并题匾曰“溪山第一”,曾圮于水,明清两代曾重建、重修,清代每年盛夏这里是诗人雅士吟哦之所,1952年为大水冲毁,1958年建古田溪水库,溪山书院旧址亦随之沉入湖底,人们总是念念不忘。2002年在原溪山书院不远处的翠屏湖后垅后岛建起溪山书画院,真是令人欢欣鼓舞。从湖滨码头乘溪山号轮船航程20分钟,就可望见后垅后岛上一座巍峨耸立的主楼和卫星拱卫式的别墅群点缀掩映在绿水青山之中。 

溪山书画院(2张)

吉巷乡文物

兰溪石拱桥位于吉巷乡兰溪村西北约2000米处,始建于大宋嘉定年间,桥长约20米,宽约2.5米,用青石垒砌,路面的石板条上刻有造桥的年月,桥面离水面约15米,没设栏杆,显得十分险峻。

福建千岛湖

古田翠屏湖位于福建省会福州的“后花园”古田县城东郊,距城区3公里,距福州2小时车程。旅游图

1958年,国家在此兴建“一五”计划重点工程、中国第一座地下水电站-古田溪水电站,筑起长412米、高71米的大坝蓄水,淹没了逾千年历史的古田旧县城,形成了水域面积达37.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6.41亿立方米的福建第一大人工淡水湖。因湖背靠翠屏山,遂名“翠屏湖”。

古田翠屏湖(6张)

千年古刹

古田极乐寺坐落于翠屏湖畔的极乐寺,始建于742年(唐天宝元年),明天顺年间重修,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毁于倭寇。1570年(隆庆四年)建法堂山门,1625年(天启五年)建方丈室。这里曾经是历史上“福建兵变”十九路军抵御蒋军的指挥部,1932年毁于战火,1937年经爱国高僧圆锳法师(中国第一任佛教协会会长,古田平湖人)募缘重建。寺内有放生池、大雄宝殿、藏经阁、斋堂、地藏殿、方丈室和新建的圆锳法师纪念堂等。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寺门有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的“极乐寺”三字,两旁有“得到此中真极乐,不知何处是西天”对联,为圆锳法师墨迹。大殿门顶悬挂当代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手书“极乐寺”牌匾,寺内藏有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三尊佛门中罕见的古铜佛像和一尊由缅甸佛教届领袖于20世纪初赠送的白玉释加牟尼佛像,镌刻精致,保存完好。 

古田吉祥寺塔

福建十大名塔

古田吉祥寺塔位居福建十大名塔之一的古田吉祥寺塔原在旧城吉祥寺门前,1958年因建古田溪水电站蓄水库,按原形迁建于新城松台狮公山。该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元大德和明成化年间两度重修。后因雷霆震撼,塔身欹斜,民国24年雪峰寺主持圆锳法师捐募重修。塔为实心石构,通高25米,基宽7.7米,八角9层楼阁式须弥卒底,基层八角雕有八尊武神,2-9层第层八面均设佛龛,内雕座佛,佛龛两边石雕各种花草鱼虫,飞禽走兽,造型淳厚古朴。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保护碑一块。1984年福建省政府拨款增建八角石构护栏,保存完好。

9著名人物

古田县人才辈出,代有名人。自宋至清,还有登进士榜者181人。民国27年春,古田县有红军、游击队员和爱国志士231人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为抗日而阵亡将士计70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更有诸多英贤,如荣获奥运会射击比赛铜牌、银牌的运动健将黄世平,中国首批培养的十八位博士中最年轻的数学博士王建磐等。解放以来获博士学位的还有32人,评上省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93人。

姓名生卒年份人物简况

刘疆

不详

率众垦荒,创邑有功,被后人奉为“拓主”。

陈靖姑

不详

带孕消灾而以身赴难,被世代尊为临水夫人。

林用中

不详

从师朱熹,嗜学不倦,遂成理学大家,被朱熹视为畏友,有《东屏集》问世。

张以宁

1301-1370

字志道,号翠屏山人,27岁中进士,曾任过元朝翰林侍讲学士、明朝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深受明太祖朱元璋器重。出使安南(今越南)归途中劳累交加卒于途中,明太祖下旨赐葬古田县城

李若初

1893-1974

名景沆,号凤林山人,古田杉洋人。先后执教于霞浦、福州等地中学及南平师专、福建第二师范学院;精书画,工诗词,善篆刻,尤以书法著称,真草隶篆样样出色,乃现代书法名家,许多佳作为世人珍藏;1960年文化部举办中国书法大展赛,其狂草中堂一幅,名列第六。

余正健

不详-1717

官至顺天府尹,操守清廉,致力除奸减讼,被赐为“天下师表”。

甘国宝

1709-1776

历任台湾总兵,镇守海疆,体恤兵民,台湾同胞为其建祠设祀。

林朝聘

1803—1841

父林承昌,嘉庆十三年任台澎挂印总兵。朝聘青年时慷慨有才略,道光十五年(1835年)援例考选从九品,分发浙江衢州府司狱;林朝聘代理浙江余姚知县,当英军陷宁波犯余姚时,只身赴英营斥退敌舰,诚为“忠勇可嘉”。

曾光斗

不详

主讲福州鳌峰书院十余年,工诗善书,名噪闽中。

刘祥兴

不详

组织武装暴动,怒杀了洋教士,史称华山教案,又称古田教案。被载入中国近代史册。

李黎洲

1898-1977

字伯羲,古田大桥人。闽东著名的进步文化人,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讨袁组织,拥护北伐,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大力传播宪政思想;1944-1946年,历任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校长、省教育厅厅长,1948年-1949年,积极参与“民联”活动,筹建福建“民革”;后为省政协撰写大量文史资料。

圆瑛

1878-1953

中国近代佛教领袖,1929年与太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佛教会,并连续数届当选主席,法师一生为团结全国佛教徒、促进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1953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陈立痒

不详

试制成功中国首架双翼水上教练机的飞机设计师。

王历耕

?-1977

中国著名的泌尿科外科专家,中华医学会永久会员,国际(比利时)外科学会会员

林宪杰

不详

率部参加淞沪抗日之战的爱国将领。

雷贤钟

1903-1984

开拓中国橡胶事业的爱国华侨。

陈心陶

1904-1977

多次受到毛泽东接见的寄生虫学教授。

杜运燮

1915-2002

九叶派诗人。

资料来源:[19-21]    

0名优特产

古田银耳

古田银耳作为传统的保健食品古田食用菌

,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其高蛋白低脂肪的营养结构符合现代人的消费潮流。国内外市场上的银耳80%以上产自“食用菌之乡福建省古田县”,1998年古田食用菌产量达1.8万吨(干品),总产值近4.2亿元,其中银耳产量8000吨,被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全国食用菌优秀基地县”称号。“古田银耳”证明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登记注册,古田银耳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全县共开发30多个菌类,共有23家民营食用菌科研机构,90多家食用菌菌种场。古田县是中国国生产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科技实力最强、营销网最广的食用菌生产大县。

宁德竹编

竹编是宁德地区各地的民间传统工宁德竹编

艺之一,以古田、宁德、屏南、寿宁等县(市)为最。古田竹编早在20世纪30年代制作的竹枕在国际万国展览会比赛就获优等奖。1959年古田竹编的花篮、花筐、提盒等被编入《福建工艺美术选集》。宁德竹编的产品有瑰丽花篮、竹蝶、角目提篮、“猫盒”、玉青花插等近百种。宁德马记竹枕是宁德三大传统竹艺品之一,形成方矩状,柔软富有弹性;并以黑白蔑条拼织出吉祥字画图案,甚为典雅。 

古田红曲

古田红曲为食品工业中起发酵、防腐、生香、染色等作用的添加剂与佐料。以古田所产最佳,故称。该曲呈颗粒状,暗红色或鲜红色,质轻,曲粒端部有放射状的数条生物红色素,有特殊香味,置水中悬浮水面而不下沉。按其发酵时间、重量、色泽分为库曲、轻曲、色曲、市曲4种。红曲对人体有药理功效,能消食、活血、健脾、益胃,治跌打损伤、妇女血气病及产后恶露不尽等症。

古田油柰

古田油柰是福建省名、特、优水果 。古田县自然生态和地理环境优越,栽培历史悠久,群众栽培技术力量雄厚,是油柰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油柰营养丰富,具有清热、利尿、润肺、消积食、开胃健脾等保健功能,成为八闽佳果的佼佼者,倍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1989年省科委将古田油柰列入星火计划的发展项目;1992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将古田油柰拍成科教片--《八闽佳果--古田油柰》向全国播放;1993年9月国家科委授予在柰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做出贡献的古田县农业局经作站"国家科委星火三等奖";1995年2月古田油柰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古田油柰》产品标准由福建省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1999年国营古田湖滨茶场生产的油柰获得“绿色食品”称号,并于2001年5月荣获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马蹄笋

竹笋在宁德山区一带均有,且种类繁多,其中以古田县黄田镇和水口镇一带的马蹄笋闻名遐迩,其笋个大如拳,质白清脆,形似马蹄,故称马蹄笋。

古田香菇

古田香菇是宁德地区一大特产。其中以古田县人工栽培香菇为最。它原系野生食用菌,可蔬可药的山中珍品,古田首创露天袋栽香菇,产品畅销国内外。

柿丸

柿丸是古田县特产。为驰名八闽的干果之一。柿丸甜而不腻,并含有较多的磷、钙等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清肺、止咳、补血的功能。

杏鲍菇

杏鲍菇学名:Pleurotus eryngii (DC.e.F.)Quel;别名:剌芹侧耳。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杏鲍菇菌肉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组织致密、结实、乳白,可全部食用,且菌柄比菌盖更脆滑、爽口,被称为“平菇王”。杏鲍菇属于中低温结实性菌类,是古田县开发的珍稀菌种,2000年古田县栽培2000万袋,产量1000吨。

古田脐橙

“纽荷尔”脐橙原产于美国,由华脐芽变选育而来。1992年由古田县科委名优水果场从外地引进。经过十多年来在古田县试种、示范和推广证实,“纽荷尔”脐橙已完全能适合古田县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该脐橙树势生长旺盛,枝梢短密,叶色深绿,果色橙红,果面光滑,果实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多为闭脐,果肉细嫩而脆,味香汁多,口感清甜,平均单果重300~350克,大者达750克以上,是馈赠亲友佳品,深受大中城市消费者青睐。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相关新闻